Posts
為什麼選擇赴澳洲高中留學?
在澳洲留學高中主要是學風自由活潑,學術縝密嚴謹而聞名。澳洲高中留學畢業證書也受到全世界認可,畢業學生擁有更廣大的升學選擇。如果能儘早把孩子送到國外上學,讓孩子能夠儘早接受當地教育和文化,無論從語言還是從個人能力的培養方面都是非常有利的。
為什麼去澳洲讀高中?
高中課程多 自由選課
澳洲的高中課程,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多則上百最少也有三四十門課,除英語為必修課外,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任選課程,只要修滿規定的學分就可以了。這樣以來,學生可以根據今後想發展的方向和興趣愛好去選擇選修課程,在學習的同時也滿足的興趣需求,可以學得更加輕鬆,更加適合在國內就有些”偏科”的學生。
澳洲高中教育鼓勵創新,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,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。老師基本上不要求學生去死記硬背各種知識,而是著重培養學生應用理論知識的能力。澳洲的課堂上,老師會把生活的常識融入到教學過程中,教學生如何運用學到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。
升入名牌大學的概率更高
澳洲高中提供多種課程和方式供學生選擇,讀完11年後,除了學生們可以按照正常的課程去選擇12年級外還可以選擇澳洲名校的大學預科課程,升入優秀大學的概率更高。
值得一提的是,在澳洲讀高中畢業後再申請澳洲大學的學生,基本上可以申請所有專業包括醫學、法律、心理學等這些國內高中畢業生通過預科升大學很難選的專業。這對去澳洲讀高中的學生來講,又多了很多選擇。高中生可以選擇畢業證書課程,大學預科課程,還可以選擇IB課程等進入名牌大學的途徑多而且概率大。
高考成績不是唯一錄取標準
澳洲的高考在每年10月份舉行,由各州舉行,是畢業生報讀大學的重要途徑。和中國不同的是,澳洲高考成績並不是決定高中畢業生升學的唯一標準,通常,這一成績只佔總成績的50%-55%,另一部分成績來自於學生的平時成績,主要是由中學最後兩年的成績以及學習態度和出勤率等綜合評定。
澳洲高考最少考4門課,最多可選6門課。英語和一門外語是必考的,澳大利亞政府為了公正的對待海外學生,英語對於海外學生是作為外語,而本國語言中文作為第一語言,這對中國學生是一個優勢。
公立中學和私立中學的區別
國內中學生到澳洲讀高中可選擇公立中學或者私立中學。這兩類中學的教學資質都受到政府的認可,不過各有特色,學生可根據自身的條件綜合考慮。
公立中學是由政府資助、管理的學校,教育質量有保障。類似國內中學,按校區劃分招收學生,學生來自社會各個階層,費用較低,州內各公立中學教學水平差距不大,環境設施優良。
澳洲私立中學一般是由教會或企業、財團建立管理,歷史悠久。私立中學更注重個性化的教育和升學比率,校規較嚴,重視品格培養。私立中學的生源和公立學校不同,無校區劃分,一些優秀私立中學通常會有入學考試。學校規模不大,小班教學,每位學生都可以得到足夠的重視,但私立中學學費較公立中學貴。
如澳洲悉尼地區的藍山文法中學,1898年成立,華人少,環境好,學習氛圍濃厚,並為優秀的學生提供獎學金。
澳洲高中申請要求和留學方案
初三、高一、高二學生皆可申請,沒有雅思要求。
初三、高一在讀學生赴澳讀高中最為理想,不僅課程銜接恰當,而且不會因為學時問題延後畢業,甚至比國內同齡學生提前大學畢業。遞交入學簽證申請的時候,澳洲高中會對學生的英語水平進行測試,然後再安排他們就讀語言課程或相應的年級。
方案一:就讀澳洲10、11、12年級
入學要求:初三在讀學生,初中成績良好,英語75分以上,通過學校測試,豁免雅思。
方案二:就讀澳洲11、12年級
入學要求:高一、二在讀學生,在校成績良好,英語75分以上,通過學校測試,豁免雅思。
據澳洲網15日報導,全新出爐的大學體驗調查(University Experience Survey,下稱UES)報告顯示,大多數澳洲學生對在校的學習生活非常滿意,有4/5的受訪者對“教學質量和整體的學習經歷”表示認同,考慮退學的學生數量也逐漸減少。
報導稱,評論人士指出,從報告可以看出,澳大利亞大學基本上滿足了學生的需求,他們做到了以學生學業為出發點辦學這一宗旨。不過,該報告同時也顯示出學生參與度的不足,這種情況在高年級學生中間尤其明顯。
查爾斯達爾文大學(Charles Darwin University)常務副校長貝爾(Sharon Bell)表示,“儘管澳大利亞高等教育業存在一定問題,但整體上來講,我們滿足了近40萬名本科生的學習需求,今後,澳大利亞高校還將繼續提升教學質量以及學生的整體學習體驗。”墨爾本大學(University of Melbourne)高級講師貝克(Chi Baik)也表示,“新的大學體驗報告對澳大利亞高等教育業來說是一大好消息。”
今年是UES第三次發佈大學體驗調查報告。此前,由於調研完成後澳大利亞教育部網站將結果“雪藏”,該調查曾飽受爭議。批評人士指出,該報告技術因素太多,且缺乏對日後教育形勢及相關具體內容的分析。
墨爾本大學高等教育教授詹姆斯(Richard James)比喻地稱:“該報告給人的感覺是‘樹木太多不見森林’。主要的信息並不缺乏,但卻很難看清實質。因此,各大學校很難從中窺探到今後的發展之路,該報告的指導性意義並不是很強。”
據澳洲網報導,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(OECD)13日發佈報告指出,澳大利亞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達到45.7%,高於亞太經合組織成員國的平均水平。此外,研究還發現,有着亞洲背景的澳洲學生在學業上的成績要高於英語背景的學生。
經合組織報告指出,澳大利亞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要高於經合組織國家的平均水平。數據顯示,在2004年,澳大利亞25歲至34歲的青年中,完成高等教育的人數占比為45.7%,而相較於此,經合組織成員國的平均水平則為40.5%。
此外,報告還顯示,發達國家中青年接受高等教育比例的差異巨大。韓國25歲至34的青年中,有67.1%接受過高等教育,而在日本,該數字為58.4%,加拿大為57.8%。然而,德國該年齡段的青年中僅有30%接受過高等教育,此外,葡萄牙該數字僅為29.3%,而土耳其與巴西僅為22.5%與15.3%。
對此,經合組織指出:“隨着全球化水平的提高與科學技術的不断發展,全世界的勞動立場也在面臨着革新,這就意味着,對於個人來說,需要獲取更加廣泛的知識與更加專業的技能。”
與此同時,多份研究報告還指出,相較於本土學生,擁有亞洲背景的學生對於學歷有着更高的追求,並往往在學業方面表現更好。報告稱,英國背景的家庭父母往往對孩子的教育持放鬆態度,而中國背景的澳大利亞家庭父母則往往以“虎媽”風格著稱,他們更加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。
針對該議題,西澳伊迪斯科文大學(Edith Cowan University)博士馬利克(Ranbir Singh Malik)在20世紀90年代,分別選取3家來自馬來西亞、新加坡、中國香港移民中產家庭與3家居住在珀斯的英國移民中產家庭做為調研對象。當時,6個家庭的孩子還在讀中小學,而當6個家庭的孩子成年時,馬利克博士發現,3個英國移民的家庭的孩子均未繼續接受高等教育,而來自亞洲背景的移民家庭的孩子則接受了更好的教育。
對於上述報告,馬利克博士指出:“尤其是中國背景的亞洲移民家庭父母,他們傾向於讓孩子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,這些父母往往會選擇付出更多的努力,讓確保自己的孩子能夠在學業上獲得成功。”
但馬利克同時指出:“也是由於父母對於孩子過高的期望,往往會給孩子帶來更大的壓力,同時增加滋生心理問題的可能性。